【杭州日报】如何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杭州成立三大医学中心让危重复杂患者就医更高效
近日,在杭师大附属医院承办的第八届心血管创新、胸痛、介入治疗暨运河心血管病会议上,杭师大-东软创新转化中心、杭州市心血管疑难病会诊中心、杭师大临床医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同时揭牌。未来三大中心将整合医校资源聚焦创新,助力杭州地区危重复杂心血管病患者就医更便捷。
患上心血管病,不少人需要手术植入支架打通血管,“从早前的金属支架到如今的可降解支架,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师大附属医院名誉院长葛均波带领团队,整整花了15年时间进行创新研究。未来还有哪些新可能?他提到了正在研究中的砒霜支架。
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已不是新鲜事,葛均波告诉记者,经过科学研究论证,他们发现砒霜能抑制心血管细胞过度增生,可以避免植入支架后血管再度狭窄的难题,从而改善患者远期的生存质量。
“医疗创新要从病患最急迫的需求出发,目的就是找到有效手段真正帮助患者。”会上,葛均波呼吁广大心血管医生要大力创新。8年前,他作为发起人之一,组建了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当时心血管领域不少医疗器械依赖进口,如果我们医生能从患者需求出发联手工程师,就能缩短创新转化进程,推动器械国产化,降低患者看病成本,让他们实实在在获益。”
除医疗技术创新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荼推进的胸痛中心建设,则是医疗模式与理念的创新。
“心血管意外的救治争分夺秒,不光医疗机构要提升救治能力,院前介入和有效处理同样重要。”12年前,杭师大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霍勇教授牵头建设全国胸痛中心,如今已形成一张牢固的胸痛救治网。以急性心梗为例,通过院内救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再加上院前的紧密配合,医院救治患者死亡率已从10%降至3%,“下一步是将这一创新成效向基层延伸,建设胸痛救治单元。”
近年来,杭师大附属医院的心血管意外防治工作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1年,杭师大附属医院就与拱墅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心电实时监控传送网络,在社区与医院之间架起心脏病救治绿色通道;2015年初,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始筹建胸痛中心,2017年牵头成立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2020年在全国层面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让社区医生、患者和家属都能识别心血管意外,才能打通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最后一公里’。”杭师大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张邢炜说。而新成立的杭州市心血管疑难病会诊中心,也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将整合葛均波、霍勇等国内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资源,帮助杭州及周边心血管病患者消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