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三伏天刮起“晒背”养生风!杭城中医专家:有用,但伏季养生要避开几个误区

日期:2024-07-24 访问量:492 类型:健康教育
记者 柴悦颖 实习生 吴潇然 通讯员 吴泽宇 徐尤佳
“晒背加上运动,两周下来体重轻了,气色也好了不少。”“‘天灸’晒背,祛寒湿效果明显,现在四肢不怕冷了。”俗话说“春夏养阳”,进入三伏天后,只需要一块垫子、一片平地的“零成本”晒背养生法突然火遍网络。

随着越来越多晒背“大军”的加入,也有一些人不但没有晒出健康,反而头晕中暑、晒伤皮肤,甚至因为横纹肌溶解进了急诊室……关于夏季晒背养生,一时引发争论。晒背真的有效吗?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伏季养生要避开哪些误区?


这两天,市民马女士到杭师大附院看病。在公园里接连晒背4天,直到后背红肿疼痛,她才意识到自己被晒伤了。

“我一直有湿气重、体寒的毛病,看网上好多人都在晒背,就带着太阳伞、水杯、防晒帽和瑜伽垫到户外尝试一下。”这几天一早8点多,马女士就到家门口的公园晒背,期望跟着节气来调养身体,一开始确实感觉身体很舒服,精神状态也不错,没想到还是受了伤。

当下,全国各地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最近,在户外天台、公园、草坪等地,不少市民穿着露背装,用遮阳伞保护头部,趴在瑜伽垫上接受大自然的“阳光沐浴”。

晒背,真的有用吗?杭师大附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治未病中心主任(兼)李力解释,其实晒背由来已久,早在清朝就曾有过记载。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大自然和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最适合养阳调补,适当晒太阳可使毛孔张开,扶阳排邪。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讲,人体的背部分布着丰富的经脉和穴位,尤其是督脉为一身阳脉之海。晒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温阳散寒的作用,尤其适合虚寒体质、寒湿内盛,以及经常腹泻、手足寒凉怕冷、痛经、过敏性鼻炎、哮喘、风湿关节疼痛的人群。此外,配合三伏贴、督脉灸、任脉灸、脐针、中药足浴,还可以缓解亚健康状况。”李力介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晒太阳还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维生素D的方式,女性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于男性,也与过度防晒有关。因此,合理晒背很有益处,也值得推广,但要区分体质,注意方式方法。


“晒背的时间在上午7点至9点为宜,中医上说‘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晒背时背朝太阳,头稍低下,要晒到脖颈处。如果在室外晒,应当注意选个背风的地方。”李力建议,第一次可以先尝试晒10分钟,然后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到30分钟至1小时,连续晒1周至1个月。

晒背时要直接与太阳光接触,男生光背晒,女生可以穿件小背心,坐着或趴着都可以,不需要涂抹防晒霜,可以戴一顶帽子遮阳。晒太阳之后毛孔打开,需要在阴凉处及时换下汗湿的衣服,不能直接吹空调、喝冷饮。

需要提醒的是,晒背并非人人适合。李力提到,对紫外线过敏者、服用易发生光毒反应药物的人群,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功能异常患者,都不适合晒背。

“晒不了背,也可以泡泡脚。” 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包烨华提到,入伏后暑湿加重,热水泡脚能有效祛除身体中的寒气与湿气。泡脚的时间以晚上临睡前为宜,泡完按摩三阴交穴、涌泉穴、太溪穴等,有利于健脾补肾,帮助睡眠。

不过伏天泡脚,水温并非越热越好,一般在40℃至45­℃,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背上微微发热即可。

三伏天是养生的重要时节,除晒背、艾灸等方法外,网上还流传着各种养生法,这些都正确吗?今天,记者采访杭师大附院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师彭田芳。

首先,夏天适当出汗肯定是有好处的,能够发泄腠理,促进代谢。同时,中医上讲“汗为心之液”,津液为气的载体,大汗会伤阴耗气,引发心脏病、脑梗、脱水休克等急症。因此,三伏天不宜运动量过大,锻炼要避开高温,在阴凉处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微微出汗即可。

中医学认为苦味入于心,夏季应于心,苦寒多清热,适量可清心火。同时苦味食物中大多含有生物碱、萜类、苦味肽类物质,可能对人体有一些好处。《黄帝内经》有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所以过食苦味,也会伤脾胃,导致中焦受阻,一般除苦瓜、苦菊、莴苣等比较安全的蔬菜外,其他的苦味野菜要谨慎选择。夏季清热降火可以选择菊花、蒲公英等食材泡水喝,或是吃些黄瓜等清爽的蔬菜。

绿豆汤寒凉可以解暑,但绿豆含有大分子蛋白质,过量食用容易消化不良甚至腹泻,损伤脾胃,阳虚体质或体内偏寒凉者不宜多喝。成人每周喝绿豆汤两到三次,每次一碗为宜,幼儿应适当减量。



责任编辑:杨俏颖审核:陈良江 陈浩